《安娜·卡列尼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若想通过伤害别人来追求个人幸福最终是得不到幸福的。安娜和弗朗斯基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不顾周围人眼光追求爱情,他们还伤害了卡列宁、谢廖沙、基蒂。对待与卡列宁的婚姻,安娜想离婚又不想离婚,态度不明确,在伤害他;对待谢廖沙,让他处于一种迷茫不安全的状态,疑惑为什么母亲要跟另一个男人在一起;对待基蒂,相当于横刀夺爱,与其安娜是喜欢上弗朗斯基,毋宁说她是喜欢弗朗斯基对她美貌与气质的迷恋,她喜欢男人对她迷恋,以此证明自己的魅力(实际上她是极富魅力的),除此之外,内心是贫乏的,没有其他获取快乐的途径,所以后来他勾引列文,这让我见识到了最高大上的勾引,最low的勾引就是弄得全世界都知道,安娜的勾引让列文都不知道自己被勾引,只觉得喜欢她,然而基蒂敏感地觉察到了。
这告诉我们得有一两项不伤害人的迷恋,以避免把注意力放在不开心的事情上。列文迷恋田园生活和农业改革,而忽略了他与上流社会社交圈的格格不入;奥布隆斯基迷恋享乐的生活——美酒、美食、聚会,忽略了工作、婚姻的无趣(实际上还没有情妇,在追求家庭教师的过程中就被太太抓住了);多丽迷恋于生孩子和照顾孩子,忽略了丈夫对家庭的漠不关心;基蒂情窦初开,开始迷恋上弗朗斯基,受伤后,转而迷恋上列文这个人;弗朗斯基实际上对什么也不十分迷恋,他玩世不恭,又极其理性,过着丰富享乐的生活,也不会使自己陷入债务危机;安娜也不十分迷恋什么,她是个聪明又有学识的上流社会太太,对音乐、绘画有鉴赏能力,照顾孩子也是一个能手,大家都十分赞赏她,可是后来她迷恋上弗朗斯基对她的迷恋,后面可见这种迷恋是靠不住的。
弗朗斯基和安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个人都十分的聪明,也就是智商高,但是却缺少智慧,聪明是理性的,智慧存在于一点点理性和博大的感性之间。列文和基蒂就有这种智慧。因为弗朗斯基玩世不恭,因而去追求美丽的安娜,又因为不迷恋安娜,最后相当于抛弃了她;安娜聪明又极具魅力,这种聪明和魅力也许是在婚后唤醒的,她觉得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她要爱情,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东西,因此在卡列宁对她宽大时她感受到他对她的爱情,就不想离婚了,后来与弗朗斯基在一起的时候,她是任性的,利用自己的魅力获取主导权,而又拒绝与他结婚。其实她就算不跟弗朗斯基出轨,也会跟另外一个什么斯基,因为她对生活是不满足的,又极其聪明,可以取得自己想要的。最后,安娜发现弗朗斯基对自己不再迷恋的时候,她为什么不选择回到丈夫身边,一方面是社会的舆论作祟,另一方面她是高傲的,从来听到太多赞美(相信在那时的俄国社会,是以丰满和肤白为美的,安娜是这样的,描述多丽和基蒂是“瘦小”、“纤细”这样的词汇),她与弗朗斯基在一起还可以说是追求爱情不顾世俗意见,但是又回到丈夫身边是怎么回事,对丈夫、对儿子对世人怎么交代?这些是安娜在做出出轨决定的时候所没有考虑到的,她自信弗朗斯基会给她一切,然而她过于自信了。
最后说一说这部书的书名,这部书里描写安娜的篇幅并不长,估计大概五分之一吧,为什么挑选这个人物做题目呢?为什么不叫《列文·康斯坦丁》(列文的篇幅相当多)?一方面这个人物使所有主要人物联系到了一起,卡列宁是她丈夫,弗朗斯基是她的情夫,奥布隆斯基是她哥哥,多丽是她嫂子,基蒂是嫂子的妹妹,列文追求基蒂,也被她勾引过等,另一方面,可以说这个人物是最丰满也是最复杂的,以她为中心可以看到更多人性和社会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最后把她写死了,可以写个专记类的书了。
精防办 郭茜
2016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