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感控科普专报(第7期)
来源:公共卫生科(院感办) 编辑:李鹤 发布时间:2024-04-01 浏览量:1509

    一、国内外新闻

    (一)世界睡眠日:健康睡眠 远离“困”扰

    新华社北京321日电(记者徐鹏航、顾天成)“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睡眠问题困扰着许多人。3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我国的主题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专家提示,规律作息是良好睡眠的重要保证,如出现长期睡眠问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睡眠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提示,睡眠问题会造成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及很多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发病风险的提高。

    然而,不良的睡眠习惯正在“偷走”我们的健康睡眠。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受访居民仅29%的人群在23:00前入睡,47%的人群在零点后入睡,其中大学生手机日使用时长偏高、熬夜严重,频繁饮酒人群睡眠时长短、睡眠质量较低。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重视睡眠健康,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工作、学习、娱乐、休息都要按作息规律进行,注意起居有常,提倡成人每日平均睡眠时间为78小时。(摘自:央视网)

    (二)湖北省举行2024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

        2024324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 终结结核流行322日,湖北省疾控局在黄冈市举办“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播放了形象大使的宣传视频,举办了防病知识打卡为主的全民健步走、开展了专家义诊活动,活动现场还向志愿者授旗,现场启动了湖北省百千万志愿者旗帜传递,广泛传播预防结核病科普知识活动。

    结核病是一种长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湖北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支持下,防治成效显著提升。2019年到2023年,全省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下降11.9%,年递降率3.13%,活动性肺结核病成功治疗率90%以上,结核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湖北省“无结核社区创建”“学校人群结核病筛查与监测”和“结核病患者关爱行动”纳入国家级试点,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了湖北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我国积极落实遏制结核病传播的各项措施,湖北省将不断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强化医防融合和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加强规范化诊疗培训,提升结核病“防、诊、治、管”质量,全面提升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各市州也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结核病日宣传活动,通过志愿者旗帜传递,动员青年学生等志愿者团队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结核病防治宣传,倡导广大居民朋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结核病患者规范服药,降低传播风险。(来源:极目新闻)

    二、中疾控主任沈洪兵:4类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潜在大流行风险

    “呼吸道传染病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造成大流行的疾病。”今日,中科院院士、中疾控主任沈洪兵在发言中称,在呼吸道传染病中,流感、人禽流感、新冠、Disease X具有潜在大流行风险。我国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仍面临挑战。

    上个世纪以来,导致全球大流行的均为呼吸道传染病

        2024疫苗与免疫大会今日开幕,沈洪兵就全球和我国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挑战与应对做了主题报告。

    “呼吸道传染病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造成大流行的疾病。”沈洪兵介绍,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繁多、临床表现多样,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呈现季节性发病特点(新冠季节性不明显)。

    上个世纪以来,导致全球大流行的疾病(流感、新冠)均为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位于全球死因前20位。在我国,根据2019年数据,下呼吸道感染占到死因的第13位。

    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均可导致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麻疹、新冠、流脑、百日咳等为乙类法定传染病,风疹、流感、水痘等为丙类传染病,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感染等非法定传染病。其中,流感、新冠等可通过疫苗预防,支原体感染、军团菌等很多呼吸道传染病没有疫苗。

    具有潜在大流行风险:流感、人禽流感、新冠、Disease X

    沈洪兵介绍了四类具有潜在大流行风险的呼吸道传染病。

    首先是流感。流感已数次造成全球大流行。每年全球有10亿例季节性流感病例,造成300-500万重症,29-65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是全球最主要的下呼吸道感染原因。据模型估计,我国平均每年有88100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8.2%

    其次是人禽流感。沈洪兵称,目前还没有发生世界性大流行的人禽流感,但不能排除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值得警惕。近5年以H5N6H9N2亚型病例最多,需要警惕全球H5N1禽流感高发疫情及其跨物种传播风险。此外,我国几乎是世界上人感染新亚型禽流感疫情形势最为复杂的国家。

    关于新冠,沈洪兵介绍,对于新冠的监测一直在进行。近期我国新冠感染有所上升,整体来说,有症状的感染相对不多,没有造成明显的发热门诊压力,目前总体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全国层面较为稳定。

    近期,Disease X成为受关注的新名词。沈洪兵表示,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提及Disease X,它代表一种未知病原体造成的严重流行病,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包括意外泄漏和恐袭,可能夺去数百万人性命。既有全新病毒的可能,也有可能是古老病毒改变流行特征、化学武器流出病毒等情况。针对Disease X,要启动新版全球健康危机研究与创新计划。

    他透露,国家疾控局正负责一项病原学和防御技术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希望找到有潜在风险的新病原,提前做好谋划和预防。

    值得关注的“老病”

    除了新发传染病,部分传统传染病也值得重视,譬如百日咳

    百日咳疫苗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能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但不能产生终身免疫——自然感染亦然。2014年以来,我国百日咳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22年、2023年全国报告百日咳病例数分别为38295例和37034例。国际上接种率高的欧美国家,同样出现了感染上升的情况。

“这是一个很老的病,很早纳入了免疫规划,现在发病率却明显上升。百日咳防控需要引起重视,国家疾控局要开会专题研究,我们的免疫规划政策是否要调整,疫苗还需要有什么改变,这是值得考虑的。”他表示。

    去年肺炎支原体疫情备受关注。肺炎支原体感染占到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的10%-30%,暴发流行期间可高达70%以上。然而,肺炎支原体目前没有疫苗,且诊断和鉴别诊断严重不足,检测技术的滞后加剧了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长期性试验性用药造成耐药肺炎支原体的出现。同样出现耐药问题的还有结核病、流感嗜血杆菌。

    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无疫苗,缺乏多部门合作机制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仍面临一系列挑战。该类疾病传播机制容易实现,易引起家庭(社区)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临床表现复杂,疾病负担重。交通便利、人员流动也扩大了传播范围,加速了传播速度,增加了防控难度。

    从应对上看,多数呼吸道传染病缺乏疫苗,而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且目前缺乏有效的多部门合作机制。

    沈洪兵表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要基于风险研判制定分类防控战略,以具有潜在大流行风险的流感、新冠为重点防控传染病。以现有监测系统为基础,完善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开展多病原检测,及时追踪病原体变异,发现新病原。

    他还提到,要继续扩大完善我国流感哨点监测系统。多部门协作,提高综合防控能力。与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和合作伙伴合作,优化和提升全球和各国预防、快速发现和响应的能力。(来源:新京报)

    三、医院隔离技术相关知识

    (一)普通病区的隔离要求有哪些?

    答:1、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

                2、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宜集中安置。

                3、床单元之间的隔帘宜方便清洁与消毒。

                4、单排病床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1m,双排病床(床端)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4m,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二)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病区的隔离要求?

    答:1、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晰。

               2、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

               3、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

    (三)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病区的隔离要求有哪些?

    答:1、应严格工作流程和各区域、两通道等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2、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

               3、确诊患者宜单独安置,同种疾病患者安置于一室时,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

               4、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

               5、进入隔离病区的人员应根据进入的区域遵循《医院隔离技术标准(代替WST 3112009)》第7.4条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