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杂记(二)
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2017-03-08 浏览量:20569

如云,似水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杂记(二)



  小林是儿童康复部开业之后第一批参加康复训练中的一个。现在3岁半,十分瘦小的个子,略自然卷的头发下面有一对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小林进入康复部之前几乎不会说话;也不愿意搭理人;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对汽车轮子和一些数字有特殊的偏好;在幼儿园里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小林的父母亲工作繁忙。自出生后,平时基本上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长大。小林晚上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睡,只是在周末的时间,父母才会带着小林玩一会儿。在小林1岁半左右的时候,才开始会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称谓,但那是无意识地发声,没有目的性。爷爷奶奶就开始训练孩子讲话,但进步不明显。这时候,小林的情况并没有引起父母亲的重视,认为等他大了自然就会讲话了。到小林快3岁的时候,爷爷奶奶为了让小林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就把他送到了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小林并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跟其他孩子们一起玩耍。相反地,跟其他的孩子们比起来,各方面都比其他孩子差的小林更加自卑了,他逐渐地更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同时,他的言语更加地退化,最后发展到连无意识地喊“爸爸妈妈”也没有了。儿童康复部开业之后,爷爷奶奶第一时间把小林送了进来。
  小林在这里,由富有经验的康复训练师具体负责指导小林的康复训练。每天小林到了这里,训练老师都主动和小林打招呼,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让小林早日熟悉在他日后的康复训练里是这样一位老师伴随着他;在个训课里,训练老师通过教小林发音,对口型,发现小林不说话是因为不会伸舌头、不会吞咽导致不停地流口水,于是针对这种情况专门制定了如何发音、如何伸舌头、如何控制流口水的课程;看到小林的动手能力差,特地设计了一些训练精细动作的游戏让孩子去参与。在感统训练室里,小林不愿意做,训练老师就抱着他一起做运动。如果他哭闹,训练老师一边引导一边设法鼓励他,让他尽量在愉快的情绪下把感统训练课程完成才行。经常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训练老师在一边在前面爬,一边回头鼓励小林跟她学,小林开始慢慢尝试着去做。于是每天小林都是在训练老师的示范和鼓励中完成了一天的训练课程。
  现在的小林参加康复训练已经将近两个月了。我们看到小林的语言功能主动性增强,由当初怎么也不愿意说话到现在能喊“奶奶、阿姨”了;由当初的不愿搭理别人到现在对于其他小朋友的示好能有所回应了;来了之后要去看别人手机上的游戏或电视节目了;每天来参加康复训练都是最早进来的一个。爷爷也反映说,现在的小林明显比以前活泼多了;运动功能也有明显的增强。
  我每天看着小林,能够感受得到他一点一滴的进步。在他的身上,在他纯洁如白云的心灵上,他那一点一滴的进步,有着我们的康复训练师的努力,有着我们老师似母亲般的温暖,有着我们老师似水般的柔情,印证着他的成长。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康复部  刘慧兰
        儿童康复咨询电话:027-59372339    
        心心语热线儿童康复部专线:每周二晚6:00-9:00  027-8584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