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感控信息专报(第4期)
来源:公共卫生科(院感办) 编辑:李鹤 发布时间:2024-02-08 浏览量:1521

    一、国内外新闻

    (一)中疾控:JN.1已成优势流行株 预计新冠疫情将逐步上升

    央广网北京24日消息 (记者 雷妍)“目前,我国本土病例中新冠病毒JN.1变异株已经成为优势的流行株,感染病例主要是以轻型为主。随着春节前后人员跨区域流动和人群聚集性增多等因素影响,预计新冠疫情将逐步上升。24日,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目前我国新冠疫情仍然呈低水平流行,但近期病例报告、哨点医院检测阳性率等监测数据有小幅增加,提示新冠疫情呈现上升趋势。

    陈操介绍,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形势在202312月上旬达到高峰以后连续两周有所下降,12月底小幅回升,持续高位波动,近三周有所下降。其中,流感呈回落趋势,但仍是当前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最主要病原体,其他的呼吸道疾病处于较低水平。专家研判认为,2月份我国将继续呈现多种呼吸道疾病交替或共同流行态势,其中,流感预计在春节前后降至较低水平。(摘自:央广网)

    二、世界癌症日|“癌症体质”真的存在?这几种癌更容易遗传

    央广网北京22日消息(记者 雷妍)每年的24日是世界癌症日。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肿瘤患者约457万例,绝大多数肿瘤是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约有5%~10%是遗传性肿瘤患者,常呈现家族聚集现象,由易感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所致。随着肿瘤的发病率和检出率不断提高,不少人看到身边的亲朋好友确诊后,常常容易“对号入座”,产生恐慌情绪。癌症究竟会不会遗传?怎么才能识别遗传性肿瘤?

    “肿瘤体质”真的存在?这几种癌更容易遗传

    天津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早诊早治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预防科主任刘俊田介绍,从家族遗传的角度来说,有些人是肿瘤的“易感体质”,基因决定了他更容易患癌。但遗传的并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易感性”。简单来说,就是遗传物质上有一些特殊的改变,导致人体对肿瘤发生的敏感性更高,处于同一环境条件下,对外界刺激更敏感,更容易患上肿瘤。临床中常见遗传风险较高的肿瘤有乳腺肿瘤、胃肠道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有肿瘤家族史一定患癌吗?以下情况需警惕

    肿瘤家族史并不等同于遗传性肿瘤,更不代表一定会罹患肿瘤。刘俊田提示,遗传性肿瘤往往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且一般发病年龄较早,并在连续几代人中存在,如果有些家庭中有多代、多位家族成员罹患癌症,就可能是遗传因素在“作祟”。当家族里已经出现聚集性肿瘤患者时,需要进行专业的遗传肿瘤咨询,借助基因检测等手段,明确是否为遗传性肿瘤。

    “即使确诊为遗传性肿瘤,也并不代表一定会罹患肿瘤,只能说明携带者的发病风险比一般人更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遗传专病门诊专家、预防科副主任医师魏丽娟举例说,“普通女性一生中罹患乳腺癌的累积风险约为12%,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为1%~2%。而携带BRCA1胚系致病突变的女性,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分别为46%~87%39%~63%。也就是说,携带这种胚系致病突变的个体,更容易患上乳腺癌或卵巢癌,且风险增加可达1020倍,甚至更高。”

    识别遗传性肿瘤,请记住321

    魏丽娟表示,识别遗传性肿瘤,一定要记住三个数字:321

    “3”:3个人。在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中,有3个及以上患有相同或相关肿瘤。从遗传性角度出发,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和男性前列腺癌都属于BRCA基因相关的肿瘤。而对于林奇综合征的患者来说,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也属于相关肿瘤。

    “2”:两种情况。一种是1人罹患2种癌症或成对器官患癌,比如说双侧乳腺癌、双侧卵巢癌。另一种情况是同一器官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病灶,比如说单侧乳房发现多个癌灶。

    “1”:1例年轻患者或1例罕见癌症。比如,乳腺癌常见发病年龄是45~69岁,每100例中有1例是男性患者。若家族中出现40岁之前,甚至30岁之前的乳腺癌患者,就是“年轻患者”,若出现了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就是“罕见癌症”,需要更加警惕。

    患有遗传性肿瘤,怎样生出健康娃?

    魏丽娟介绍,遗传性肿瘤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一般规律为:父母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子女约有50%的遗传概率,且遗传与性别无关。

对于患有恶性肿瘤的女性患者,在疾病确诊或基因检测明确为遗传性肿瘤后,建议前往遗传病专科门诊进行肿瘤遗传咨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优生优育计划。

    对于尚未发病、已知携带胚系致病基因的高危健康女性,同样有必要进行生育计划指导,可通过试管婴儿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查和产前诊断,避免下一代携带恶性肿瘤致病突变基因,以降低后代患病的风险。(来源:央广网)

    三、医院隔离技术相关知识

    (一)、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手卫生(很是关键重要)

    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配备适宜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率,能有效切断经手传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

    (2)接触隔离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落实接触隔离措施。患者宜单间隔离和床旁隔离,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用后清洁消毒。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接触患者时,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级别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3)环境表面消毒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每天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和旋转按钮、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和床头柜、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进行清洁和消毒擦拭。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清洁消毒。患者转科或出院后应对床单元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必须消毒处理。出现多重耐药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4)去定植

    可采用含氯己定的制剂进行擦浴;若鼻腔定植MRSA,可使用黏膜用莫匹罗星去定植;对于其他部位,目前尚无有效去定植措施。

    (5)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

    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积极评价、调查和采取控制措施,防止蔓延。当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采取常规措施难以控制时,可以考虑暂时关闭病区。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监测,尽早查明感染源,争取目标性抗菌治疗。

 

 

 

公卫(院感)科

202328